深化国企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元描述: 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决策部署,探究如何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及如何在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并解析国务院国资委在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方面的思考。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国务院国资委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牵头部门,肩负着重任,需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国企改革: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

深化国企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国企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明确了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节奏和重点。国务院国资委将牢牢把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根本要求、鲜明导向、重点任务和政治原则,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国有资本“三个集中”: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国资委将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有力推动“三个集中”。

“三个集中”的具体举措:

  • 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其在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安全稳定。
  • 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 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两端发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战略布局

国务院国资委将坚持“两端发力”,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

  • 传统产业强基转型: 统筹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 新兴产业战略布局: 深入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原始创新: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

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骨干中坚。国务院国资委将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在“三高一优”上协同发力、持续用力,力争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三高一优”的具体举措:

  • 强化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战略价值高、应用前景广、自身有优势的领域全力攻坚,努力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和源头底层技术。
  • 建设高能级的研发平台: 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新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共建区域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深化同上中下游各类企业科技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取得更多科技成果。
  • 推进高效率的产业融合: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推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演变成产品、从产品延伸为产业。
  • 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 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出资人政策,完善研发投入加回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创新创造为导向,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根据科研工作不确定性高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合规免责机制,让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务院国资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的部署,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把“放得活”与“管得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具体举措:

  • 充分释放活力: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充分尊重和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改革探索,使企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 切实加强监管: 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用好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底线。
  • 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中央企业整体上承担使命多维、产业分布多样、业务板块多元等情况,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加快实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引导企业各展所长,争当不同赛道的“尖子生”,实现质量更高、功能更优的发展。

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国资国企改革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促进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国资国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常见问题解答 (FAQ)

1. 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深化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2. 国企改革为什么需要“三个集中”?

“三个集中”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有效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放大国有经济整体功能。

3. 如何理解“三高一优”的科技创新战略?

“三高一优”是指强化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建设高能级的研发平台、推进高效率的产业融合、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旨在提升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原始创新取得更大突破。

4. 如何平衡“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关系?

国务院国资委将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充分尊重和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同时加强国资监管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用好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底线。

5. 如何评价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活力增强、创新驱动、担当责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国企改革未来面临哪些挑战?

国企改革未来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压力增大、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等。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结论

深化国企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国务院国资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